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——住有所居的幸福密码
一句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内心最深切的渴盼。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从“忧居”到“有居”再到“优居”的变迁,勾勒出湖北人民住有所居的幸福曲线。
商品房建设、保障房建设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协同发力,广厦千万间,众人尽开颜。
房子越住越大,环境越变越优——
小家变化见证“城市更美好”
花园般的环境,温馨的小区服务。
家住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的杨宁华,很享受当下的惬意生活。
“从福利房到集资房再到商品房,房子越住越大,环境越来越好!”9月15日,70后杨宁华说起几十年的住房条件改善,感慨不已。
1986年,杨宁华还在上小学,父母赶上了单位福利分房,一家人兴奋得不得了,“虽然只有30平方米,没有厨房,卫生间在楼梯口,几家人共用。”
几年后,他住进了父母单位集资房,面积大了,而且“五脏俱全”。
房改后,城镇职工或者居民家庭,可以购买单位福利房。杨宁华的父母买下了集资房,成为这套房子的真正主人。
1998年,国务院发出通知,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,停止住房实物分配。
2002年,杨宁华结婚那一年,用公积金贷款在百步亭购置商品房,有了自己的小家。
“120平方米的房子,贷款很快就还清了。”
上世纪90年代,我省就开始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。但由于申请手续复杂、审批时间长,杨宁华买房时,使用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市民仍不多。
现在,申请公积金贷款,早已变得简便快捷。
统计资料表明,截至今年7月,全省累计住房公积金提取总额2777.5亿元,发放公积金贷款3305.9亿元,惠及130余万户家庭。
从棚户区搬进现代化小区——
棚改圆了困难群众安居梦
9月17日中午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,走进青宜居小区。
院子里干净整洁,紫藤花随着微风轻轻摆动。
“没有棚改,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。”78岁的居民吴传发老人直夸“政策好”。
61平方米的房子,老人收拾得干干净净。客厅里一台柜式空调,卧室一台挂机,“住得舒舒服服。”吴传发说。
上世纪50年代,为建设武钢,来自四面八方的产业大军来到青山区,在搭建的简易工棚安家落户,经年累月形成工人村。
吴传发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人,一家三代6口人住在18平方米的屋子里,“父亲在小厨房打地铺,门口的空地就是餐厅。”
1996年,吴传发退休。他没想到,15年后自己作为第一批棚改搬迁户,迁入青宜居还建房,人生第一次住上了楼房。
两梯四户的高楼,老两口选的是二楼。
2008年,我国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,将棚户区(危旧房)改造作为重要内容。
青山老工业棚户区改造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。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,青宜居、青惠居、青康居、青和居、青雅居5个社区先后建成。
1.37万户4万多人从低矮潮湿、漏雨透风的棚户中,陆续搬进宽敞明亮、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。
“绿化好,老人活动场所也多,还安装了摄像头,刷脸进社区。我们有幸福感,也有安全感。”
老照片里的工人村,黑白底色中显得破旧。时代车轮滚滚向前,如今,这里已褪去过去的简陋,完成蜕变与新生。
据统计,截至2018年底,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,我省总共改善800万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。住房保障覆盖城镇常住人口比例,由2012年的11.41%上升到2018年的22.6%。
大学生留汉工作,八折买房——
住房保障网越扩越大越织越密
“马上就要住进在武汉买的新房了!”近段日子,汪操特别开心。
28岁的汪操是江西省黎川县人,2014年毕业于武汉一所高校。
在北京工作3年后,因与女友一直异地恋,他想找合适的机会结束这样的日子。
2017年2月,武汉提出“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”的目标。
看到其中释放出的利好信号,汪操和家人商量后,决定回武汉。当年6月,汪操进入中交二航局工作。
汪操在公司附近租房住,但买房一直在他的计划内。闲暇时,汪操陪女友一起看过不少楼盘。
结婚后,有了自己的孩子,汪操接来母亲帮忙带小孩,出租房更显拥挤。
2018年初,武汉市出台相关规定,全方位保障武汉大学生优惠购房、优惠租房,并要求新建小区按比例配建大学毕业生租赁房。
2018年11月,汪操顺利通过摇号,以8折价格买到临空港青年城一套房子,今年6月领到了钥匙,正着手装修。
“小区配套有幼儿园,老人接送孩子也方便。”很快,一家三代就要搬进新房了,汪操觉得日子非常美好,工作也更带劲了。
从没房住到有房住,从有房住到住得更好。
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广、越织越密。多种住房保障形式适配更多层次的保障需求,跨户籍、降门槛等保障举措扩张保障人群范围。
住有所居,对很多人来说,曾经意味着漫长的等待。
如今,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里,锅碗瓢盆的交响见证着更多乔迁的欢喜。
专家点评
极目楚天,广厦千万间
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。安居才能乐业,住房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直接体现。
湖北省在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基础上,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本地发展的住房制度,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,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。住房制度也从福利化、公有化向商品化、私有化转变。以武汉为例,改革开放初期人均住房面积6.8平方米,如今已超过40平方米。
相关调查显示,房产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我省平均家庭财富中房产价值约占三分之二。
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武汉,房屋销售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,房地产健康发展模式正在形成。在保障房建设方面,从完善保障方式、扩大保障范围,从提高保障标准再到增强保障能力,持续为“住有所居”保驾护航。
(来源:湖北日报)
热文推荐